
位於臺中市北屯區的古蹟林懋陽故居,於日治時期之大正末年至昭和初年間興建 ,合院區的風格採日式磚造洋樓及閩南式三合院概念之融合。

1917年,台中車站第2代站體「台中驛」竣工,「新富町市場」同年啟用,當時為了慶祝這兩件盛事,中部7座媽祖宮廟聯合駐駕台中40天,稱為「七媽會」。
線上展覽

1992年5月的一個午後,一群愛樂的朋友在清水「華笙音樂城」聚會,在分享聆賞音樂心得之餘,提議成立音樂聯誼會,把古典音樂之美帶給更多朋友分享,沒想到竟然開啟清水這一波音樂造鎮的夢想。每年推出的「牛罵頭音樂節」不僅是台灣中部重要的音樂嘉年華會,亦培育無數音樂人才,可謂是小鎮奇蹟。

「文資小旅行」中的藏品物件,來自於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配合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中所蒐藏的文化數位素材,與國語日報合作,以兒童視角出發,用簡單的漫畫闡述歷史故事,深入淺出的帶起民眾對歷史建築與文資類史料的興趣。

「漁寮囝仔討海網」原是下寮社區發展協會2017年出版的書籍,紀錄了由下寮社區自主發起,並邀請文史工作團隊共同紀錄整理當地的口述歷史。這一群對社區充滿熱情的人,拜訪地方耆老,將重要的漁村記憶保留下來,重現早年討海捕魚的情景和捕魚的相關器具、知識,描繪大海對漁村人的意義。

臺中人老朋友──第二市場,起源於日治時期,當時稱為「新富町市場」。走一遭第二市場,味蕾記憶登時甦醒,人心被熱情包圍,耳邊響起親和力十足的叫賣,置身於此絕不孤單。與民息息相關的第二市場如何體現「衛生第一」的觀念。紅磚、角樓、六條通的設計,透露出第二市場獨具魅力的建築風格及暗藏巧妙玄機的空間配置。

在數位的時代下,網路成了絕大多數的資訊傳遞平台,但在臺中有一群熱愛這個城市、這片土地的年輕人創立了《溫度》月刊,試圖透過地方刊物的形式,讓更多人看見那個沒有被主流媒體所記錄下來的臺中。
2017年,你過的好嗎?
2017年6月10日,臺灣經歷了讓全國震驚,同時也悲慟不已的一天,很多人可能只知道我們痛失了臺灣最優秀的空拍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卻不知道當天也在飛機上、擔任空拍助理的陳冠齊(1992-2017),一個年僅25歲,總是背著黑色後背包,穿著素T和窄管褲,笑容滿面且滿懷夢想的熱血男孩。
臺中的「海線」意指大甲、大安、外埔、清水、梧棲、沙鹿、龍井、大肚等地區,也就是日治時期的大甲郡。臺中海線地區的藝術教育為臺灣培育了許多重要的藝術創作者,不僅豐富了臺灣藝術文化,也透過藝術家們多樣化的創作形式,展現出臺灣地方所特有的人文底蘊。

「文學臺中」邀請到了作家林婉瑜、解昆樺分享在臺中的生活經驗與創作歷程。林婉瑜就其作品《我的台中》之中提到的不同地點,將生活回憶一一串起,臺中城如同回憶相簿;解昆樺則分享其創作手稿和作品,邀請觀眾一起走進作家的創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