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街之味:臺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農家在市場販售幼雞的情形
舊時民家會飼養活雞,作為蛋、肉來源。圖為農家在市場販售幼雞的情形。(林權助/攝,林全秀/提供)
臺灣早期社會中,農家在自家空地養雞、豬作為營養來源,或是補貼家用的情形是相當普遍的。根據本書所述,戰後初期因受戰亂影響,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雞鴨魚肉,因此可以想見,彼時的第二市場應是以販售蔬果為主要食材。從照片可以看到民眾物色幼雞的情形,在現代社會已不復見,隨著時代發展,第二市場反映出臺灣各時期不同階段的經濟、民生樣貌。(詳見《市街之味:臺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
第二市場,起源於日治時期,當時稱為新富町市場。《市街之味》一書,讓我們看見日治初期落實衛生的概念於城市規劃中,與民息息相關的第二市場如何體現「衛生第一」的觀念。紅磚、角樓、六條通的設計,透露出第二市場獨具魅力的建築風格及暗藏巧妙玄機的空間配置。
建立者:
林權助
游博清
貢獻者:
林全秀
原始出版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地點:
新富町通,中區
關聯資源:
https://kids.coa.gov.tw/view.php?func=knowledge&subfunc=article&pid=46&id=224
權利描述: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3.0/tw/legalcode
格式:
image/jpg
類型:
靜態圖片